首页
全国重点综合信息门户网
首页 党政要闻社会财经文旅综艺法制军事科普图片人物名企民生3.15公益

文旅

历史的留影:刘振声开国之初中央派团慰问河北老区组照

来源:第一播报 时间:04-23
摘要:( 供稿:刘标牛 )刘振声,作家,文艺评论家,1925年生,1938年13岁参加冀中军区政治部青年团,成为一名抗日小八路。抗战中期,任抗日县政府文书。1944年赴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抗战胜利后,任冀中十专属联合师范校长、冀中十分区中学主任。1946年底,率中学
 

           供稿:刘标牛)刘振声,作家,文艺评论家,1925年生,1938年13岁参加冀中军区政治部青年团,成为一名抗日小八路。抗战中期,任抗日县政府文书。1944年赴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抗战胜利后,任冀中十专属联合师范校长、冀中十分区中学主任。1946年底,率中学一批学生参军入伍,在十分区政治部宣教科任科员。不久,又被选送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深造。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石家庄地区土改,后被地方选留,任石家庄地区获鹿县县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委文艺科长,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省党史编委会主笔,省文联副秘书长、党组成员,《文论报》主编,河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美术创作和研究及书法诸方面均有成果。著有《李虎入团》、《趟过岁月的河流》和《振声作品选》等小说文集。

刘振声随慰问团访问途中摄于冀西山峦。
 
(代  序)
振声的收藏
 
        振声少年从军,抗日救国,从冀中平原征战冀西山地,经历了战火硝烟和激情岁月。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化和文艺工作,是作家,也是画家,文艺评论家。
        建国之初,二十岁出头的振声已是河北省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1949年12月,他的成名之作小说《李虎入团》发表在《人民日报》,占了一个半版的版面,成为河北作者在《人民日报》发表小说的第一人。此后两年间,他创作激情奔放,连续发表了多篇短、中篇小说和曲艺作品,是当年河北省最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
        1950年春天,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全国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和平签名运动。时任石家庄地委文艺科长并兼任石家庄美协领导成员的振声,创作了宣传年画《和平签名》,参加了首届全国美展,此画收入《新年画选集》画册,至今,作为馆藏珍品,被收藏于武强年画博物馆中。
(一)
        熟悉振声的人,虽知他多才多艺,能写会画,但并不完全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热爱收藏的人,是一个收藏家。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张峻在《想念振声》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中国人的俭朴美德在振声的意识中较浓,这是全机关的人都公认的。他平时走路遇上钉子、铁丝、螺母之类,他会像老农民那样弯腰拾起,然后分别门类地存放在不同的小盒里。他以此为乐,说:‘别看东西不起眼,到时就能用上。平时弯弯腰,免去商店走一遭。’”张峻赞扬振声是个有心人。他还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初识振声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振声终日常穿抗日时缴获的日本兵皮猴,打饭用的是缴获的日本鬼子的饭盒,可见他对抗战年代的战利品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振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这种有心和情感,显示在生命的历程中,就形成了爱老物件,愿收藏,舍不得丢弃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爱好。
        振声收藏的第一件文物,大概要数1938年他得到的那张“边区票”。1938年春天,抗日战争爆发不久,13岁的振声投军参加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军区政治部青年团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八路。一个月后,部队开了一次饷,每人发一元新边区票,振声如同获得了一件珍贵的礼物,小心地把这张票子夹在本子里。因为这不仅是他长到13岁还没有得到过的巨大财富,更为兴奋的,这是一张意义非凡的晋察冀边区政府银行第一次发行的新边区票,他非常珍惜。他当时正患重痢疾,很需要买些东西补养,但他舍不得花,每过一两天,他就翻开本子看看,一直当宝贝珍存着。
        振声保存的第二件珍品,是他自编自绘的多期《抗战画报》。振声在冀中军区当小八路期间,得了一场大病,部队送他回乡休养。这期间,正是冀中平原抗战的黄金年代,振声发挥在部队学习的抗战宣传本领,为村剧团排戏,为青抗先教歌,特别是发挥绘画特长,在村里的十字街办起《抗战画报》。在一张大纸上,画漫画、连环画,揭露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罪行,赞颂八路军和民兵的英勇斗争。他画的写的,都是乡亲们熟悉的人和事。每期《抗战画报》张贴出来,全村人都围着看,抗日区政府还组织周围村庄的人来参观,振声成了家乡一带宣传抗日的小能手。当他离开家乡,重返抗日队伍时,他将多期《抗战画报》收藏捆好,坚壁在院里盛柴禾和杂物的厢房房梁上。平原的抗战形势恶化起来,一次“扫荡”中。鬼子搜出这卷《抗战画报》,气得用刺刀戳,用大皮鞋踩,恼羞成怒放火烧了房子,《抗战画报》化为灰烬。如果保留至今,振声自编自绘的多期《抗战画报》会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抗战宣传文物。
        振声的同事都记得,他收藏着一件抗战缴获的日本兵军大衣,虽历经多年,保存的完好无损,每年春秋两季,他都把这件大衣拿到院里晾晒。这件大衣是抗战年月部队发给他的战利品,常常引起他对当年浴血奋战光荣经历的回忆和怀念。在华北联大学习,反“扫荡”转战太行山沟,这战利品军大衣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严寒之夜;解放战争之初,他在石家庄地区搞土改工作时,也是披着这大衣走村串户,发动贫苦群众;解放太原战役,他带领石家庄地区一支民工支前大队奔赴前线,这件大衣又与他一起见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据振声之子标牛对我说,他曾在多家抗战纪念馆见过展柜中缴获的日本军大衣,都不如他老爸保存得好。就连那日本兵饭盒,振声擦洗的也是呈亮如新。振声这种保存和收藏,表现着抗日老战士对那场民族解放战争的怀念之情,寄托着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儿女们的骄傲和自豪。
        抗战胜利的1945年,刚满二十岁的振声出任冀中第十专署联合师范校长,这所学校主要是为新解放区培养教师和干部。作为一校之长,振声将他在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的收获用于教学,他亲自动手,白手起家,编写和刻印了速成教材和讲义,不到5个月,就培养了40多名毕业生,解决了新解放区的急需。这批毕业生长期工作在冀中大清河沿岸的雄县、容城、安新、新城、霸县一带,多人与振声保持过联系。振声亲自编印的那套培训讲义,我在少年时代见过,字迹清秀,散发着油墨芳香,包括政治、政策、文化、群众文艺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面,通俗易懂。只是不知如今能不能在振声保存的物件中找到。如果有,那将给新建的雄安城增添一份当年创办革命师范教育的可贵史料。
        1948年,振声以华北联大美术系学员的身份,参加石家庄地区的土改工作。这是振声第二次进华北联大深造。土改工作结束,他留石家庄地委任文艺科长,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石家庄地区多项新兴文化事业,留下了多件文化工作史料。比如,当时创刊的《石家庄画报》、石家庄美协组织创作的新中国第一批年画和开国之初街头宣传的多部曲艺剧本等,还有这次由其子标牛捐赠给河北省档案馆的一套“开国之初中央派团慰问河北老区”的珍贵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振声调河北文联工作,先后担任辅导部部长、编辑部负责人、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党组成员等。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联工作中,他有意无意间又保存了一批河北文艺界的有关史料。例如,省文联历年创办的多种文艺报刊,几届文代会的会议资料,与田间、梁斌、秦兆阳等著名作家的来往书信,京津冀多位作家的赠书。尤为珍贵的是,1956年作家梁斌完成长篇小说《红旗谱》的写作后,梁斌曾送他一套两册的油印《红旗谱》征求意见稿,他阅过并与梁斌交换意见后,一直珍存着。现在来看,这部油印本,对研究经典小说《红旗谱》的写作历史,对研讨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省长篇小说创作高潮,有着特别的价值。
这些年来,振声大哥久居石家庄,我长住北京城,虽联系频繁,但长聚不多。我只知道,他有两间机关分配的储物间,摆满一生积攒的书、报、刊和不同时期的文字资料,里面还有哪些珍品,我也不很清楚。之所以说说我所知晓的振声收藏,是想说明,收藏,或者说保存文物,并不是专门收藏家的专利,每一位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只要有心,常常留心,都有可能保存一些有意义的文物和纪念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有机会和可能成为收藏者。这就看你是否用心,有没有鉴别能力,能不能坚持始终。振声的收藏,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
        振声虽然是老资格的八路军战士,但一生没有特别非凡的经历,也没有显赫的英雄业绩。可是,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特别是亲历了河北文艺界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从农村到部队,从平原到山地,从联大到地方,从战争到和平,留下过战斗的足印,工作的印记,岁月的痕迹,写作的史料。这其中,有些物件,随着历史的进程,日月的交替,渐渐显露出文物的价值,成为意义不凡的收藏。
        像振声这样的老一代文艺战士,一生积蓄不多,也没留下什么遗产,他留下最多的,是两间储物间堆满的旧书、旧箱和杂物。人们说起来,不过是一堆破烂儿和故纸堆。我知道,这堆老物件,却有着长长的历史,有当年从解放区根据地带进城的,有从石家庄搬保定、从保定搬天津,多年后,又从天津重回保定、重回石家庄,搬来搬去,越搬越多的旧书旧物。振声在世时,我曾写过一首顺口溜赠他......
                                               珍爱老物件 
                                         
                                        平生最爱老物件,
                                           旧物记着那年代。
                                           岁月漫漫曾相随,
                                           犹如老友难分开。  
                                           每次搬迁不舍弃,
                                           时间愈久愈放彩。
                                           人说旧物是破烂......
                                           兄言:
                                           旧物本是无价宝,
                                           见物思旧情满怀。
        振声说,人各有爱,别人看这些积存,是一堆破烂儿。在我眼里,却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经常翻翻,思忆当年,从中会产生无限的乐趣。
         这些旧书旧物,真有珍宝,确有文物,里面有意想不到的纪念品。
        几年前,标牛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标牛的母亲、我的淑范大嫂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石家庄石油公司的第一任会计。石家庄石油公司是新中国石油系统最早的领导机构。石油博物馆的人找到标牛寻觅文物。标牛从父亲的旧物中找到一个旧茶缸和一个旧本子,上面印着“石家庄石油公司第一届先进青年工作者评选纪念”。来人见物,兴奋异常,说这是他们征集到的新中国石油史上最早的纪念品之一。这个茶缸和本子,就是振声大哥为大嫂保存下来的。旧物变成了宝贝,杂什成了文物。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一代,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有一些工作经历的人也逐渐变老,他们积攒的旧文物和纪念品如何处理,是一个很迫切很现实的课题。我所在的出版单位有位编辑,前些年一直负责编辑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其间留下了不少老将军的题词、复信、手稿。他去世后,孩子装修房子,清理杂物,竟将这些东西卖了废纸。许多老同志知道后,痛惜不止。这说明,即使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如果保管不妥,或缺少明白人管理,时间久了,也会文物变废物,不知什么时候就流失了。所以说,老同志的遗物,由后人保管,由家庭存留,由亲友存放,都是不稳妥的。只有捐献给国家,捐献给专业部门,由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保存,才能长久存留,发挥其作用,显示其价值。
(三)
        振声大哥离世后,我和其子标牛曾商议怎样清理老人所留旧物的事宜。标牛表示:老爸留下的东西,是他一生所爱,我连一张纸片都不会扔。这些年来,在老母年迈病重、家庭负担沉重的情况下,他满含着感情,默默整理着老爸的遗物,分门别类,编号归档。他把每一件遗物,都看作是无价之宝,许多不起眼的东西,经他整理说明,旧物件显示出光泽。
        标牛对我讲,储物间中有一个腌菜缸,那是他老爸当“五七”战士、下放邢台农村劳动时,与几位机关同事起伙时所用的。那是“文革”岁月,大家在农村劳动,干活强度大,起伙很艰难,下放干部们不会腌菜。振声是操持家务的好手,他就是用这个菜缸,给同志们腌出多种多样的咸菜,给动乱年月的文化人们带来了吃风味小菜的快乐。一个小小的菜缸,经过这样的回忆说明,成了“五七”生活的见证,有了历史的价值。
        几年来,标牛边整理其父的遗物,边寻找捐献遗物的途径。他首先想到河北省档案馆。因为阜平,安平,平山都属于河北省的三个地区,标牛将首次捐赠选择河北省档案馆,是非常合适的,也是振声的遗愿。
         这次捐赠的“开国之初中央派团慰问河北老区组照”,是1951年夏天振声作为石家庄地委派出的工作人员,陪同慰问团,从平原到山区,从城镇到乡村,从抗日遗址到红色之都,一路行程,一路慰问,一路考察,所见所闻,记下的热烈感人的难忘场面。几十张影像,记下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河北革命老区的关怀,摄下了老区群众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切爱戴。镜头里,有翻身农民的喜悦,有老区生产发展的新貌,有领导深入农家的亲切慰问,有对当年抗日战场的寻觅,有在日本侵略军制造惨案场地向被害群众的的祭典,有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瞻仰参观,还有中央文艺团体多姿多彩的慰问演出。一组生动的影像,体现着党和人民心连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翻身农民不忘党和领袖的恩情,党和领袖不忘老区人民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这是一组难忘历史的留影,这是一幕光荣传统的写照,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重温这组影照,引起我们无尽的怀念,激起我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恩,鼓舞燕赵儿女,发扬当年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奋发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河北家乡谱写新的篇章。
        感谢河北省档案馆,他们有眼光,有魄力,有一套保管文物的经验、措施和机制,使振声所存文物得到长期的保管,使这段久远的历史重新与人们见面。

 刘    绳2021年2月于北京(注:本文作者刘绳系刘振声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
 
 
 
 
新华社当年关于慰问团行程的报道
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分团分赴各地进行访问携有毛主席题字纪念章等将分赠老根据地人民
 
       (新华社八月十一日讯)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分团,已于一九五一年八月十日由京出发。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八日设宴欢送在京团员。在欢送会上,薄一波、彭真、聂荣臻、刘澜涛等同志都一致勉励全体团员以最好的革命友谊,最高的热情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去慰问老根据地的人民。在欢送宴会上,讲话的同志指出:华北过去的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三大解放区,自抗日时期开始,就有革命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这里集合了革命力量,结合全国各根据地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并由此出发进行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华北老根据地的人民在这十几年的革命战争中,和其他老根据地一样,出了很大的力量,立下不朽的功劳,动员了他们一百五十万优秀的儿女参加革命部队,输送了近十万的干部到全国各地去工作。华北的烈、军、干属共达一百五十五万户。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从来是关心老区人民的,这次大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去访问他们,意义很大。访问团在访问中并向老根据地人民报告目前国内外情况,了解他们的疾苦,征求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意见与要求,鼓励他们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    
        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分团是根据抗日时期华北老根据地的划分,分设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三个分团。晋察冀分团团长为程子华、副团长为王平、杨春甫、于力、范儒生、杜存训;晋冀鲁豫分团团长为杨秀峰,副团长为王从吾,聂佴、王孝慈;晋绥分团团长为朱明、副团长为姚喆、康永和、马林。访问团团员除原来曾在各该根据地坚持过革命战争的中共各省省委、地委、县委负责干部,各省人民政府的厅长,专员,县长及领导机关的干部外,参加访问的有工业劳模于世惠、任恩夫、张树和、工人张金虎,还有北大教授胡世华、清华大学教授王竹溪、农业大学教授俞大拔、协合医学院教授何耀清、军工业学校教授藜哲闳、南开大学教授何启拔、彭泽民等十四人。连同工作人员,十五个电影队、十四个杂技团、三个放映队和文工团等人员,全部人员将近一千二百人。
        该分团访问路线,将按过去老根据地的分布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分赴晋察冀的冀中、冀东、京西、阜平、龙关、五台、雁北、晋冀鲁豫的太行、太岳、平原、冀南、湖西和晋绥的吕梁山、大青山等根据地进行访问。各组将首先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意旨,然后分别向老区人民进行访问。对过去领导机关所在地、模范村庄、军属、烈属和很多曾受敌人严重摧残的村庄,进行蹲点访问、个别访问或开会座谈。访问团随行携带毛主席亲笔书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字十万份,毛主席金质纪念章三万个,慰问信十五万封,送给老根据地的人民、功臣、烈属和模范。访问中各老根据地人民将选出若干代表,随同访问团于九月十五日前后回京参加国庆节的观礼。


 
 
1951年刘振声与夫人李淑范摄于石家庄
 
 
 
西柏坡毛泽东办公旧址前院门口
 
 
 
西柏坡毛泽东办公室外景
 
 
 
毛泽东在西柏坡用过的办公桌。
 
 
 
毛泽东在西柏坡用过的沙发
 
 
 
西柏坡朱德办公旧址外景
 
 
 
 
西柏坡朱德办公旧址远景
 
 
 
朱德在西柏坡用过的沙发
 
 
 
朱德办公座椅
 
 
 
朱德沙发、木柜、桌椅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会场外景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会场内景
 
 
 
       毛主席时时关怀着在抗战时期老根据地的军烈工干属的生活情况、生产情形,是否有什么困难,特由中央人民政府组成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这是晋察冀分团首长,中立者是程子华团长,右边是王平副团长,左边是于力。访问团人员四十余人,并带着五个文艺工作团一个电影队,准备到老区献演给军烈工干属和老区群众看。
 
 
 
每一个村庄的学生们都用新做成的花,给访问团同志戴上。
 
 
 
访问团由京出发到达定县,待各处文艺工作团到齐后,一同出发。到定县后,分为两路,一路去山区阜平、平山一带,一路去冀中安平一带,图为正在准备出发时的情形。
 
 
 
访问团乘大车到山区路经泥泞的河流,每个同志都很勇敢地渡河。
 
 
 
山区的老百姓听到访问团将要到来的时候,穿上新衣服,把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等待访问团的来临。图为结队热烈欢迎情形。
 
 
 
访问团到达每一个地方都要召集群众代表和军烈工干属们,开一个大会,报告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图为程子华讲话时老百姓静听之情形。
 
 
 
老百姓们都亲切接待访问团的同志们
 
 

 
访问团把致老根据地人民的信,发到每个群众手中,大家都静心阅读。
 
 
 
开大会时,大家高呼:“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做好优军拥属工作,支援抗美援朝”的囗号。
 
 
 
这是山区的百姓们献给毛主席的礼物。
 
 
 
会后,军烈工干属将写给毛主席的信,交给访问团代交给毛主席。
 
 
 
访问团把毛主席的题词发给每个村后,代表们都恭恭敬敬读阅。
 
 
 
大会后,文艺节目开始演出。图为腰鼓表演。
 
 
 
访问团到达安平后,坊问烈属逯歪家之情形。
 
 
 
 
小学生们给毛主席写信之情形
 
 
 
副团长王平报告日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的当前任务讲话情形。
 
 
 
代表们与劳模们正在给毛主席写信之情形
 
 
 
利用货款所购买之牲畜
 
 
 
  正在喷治时的情形。农民们得到了喷雾器后喷治枣树上的害虫,收藐了相当的效果。今年的枣比往年的产量要多一倍。图为正在喷治时的情形。
 
 
 
男女老乡们正在修筑河堤。阜平七区城南庄的老乡们利用政府的货款修筑了一个很大的水堤,可以把一千亩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图为男女老乡亲们正在修筑河堤。
 
 
 
图为阜平老乡们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砸杏仁发展副业的生产情形。
 
 
 
图为慰问团访问阜平三区平阳的民兵队长张万生,他介绍当时的民兵(游击组)与敌人斗争及现在生活情形。
 
 
 
图为美好的家园被日寇残酷“扫荡”时烧毁,现在还遗留着仇恨。
 
 
 
大家高呼:“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做好优军拥属工作,争取功上加功和毛主席万岁”等口号。
 
 
 
技艺队走钢丝表演
 
 
 
图为在小组座谈会上,代表们与访问团员们亲切地握手。
 
 
 
利用贷款所购买之山羊
 
  
 
图为访问团到阜平三区,访问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家属和抗战时与敌搏斗之民兵时,在千人墓前留影。
 
 
 
在石碑旁立着的孩子叫白晨生,他今年才十一岁,一九四三年日寇“扫荡”时,他母亲被日本鬼子强奸后用刺刀把她腹部挑开惨死。这个可怜的孩子,沾了满身母亲的鲜血,仍然趴在母亲的身上哭着要奶吃。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日本鬼子害死的,他说长大了一定给母亲报仇雪恨。由此可见日本鬼子对我人民惨无人道的罪行。
 
 
 
日寇为了灭亡我中国,摧残我抗日根据地,曾连续展开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施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一九四三年秋,日寇集兵四万向我北岳区进行“剿灭扫荡”,阜平为扫荡中心,平阳村为与敌斗争的焦点。日寇对这一带的人民施行惨无人道的杀害。我忠勇不屈的革命干部和抗日群众,有的被日寇吊打而死,有的被火烧死,有的被刺死以及活埋解体、剖腹,平阳作了他们的大屠杀场,造成了平阳惨案。故建立了千人墓,既以纪念我忠勇同胞,亦凭此讨还血债。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全景
 
 
 
贷款购买的山羊
 
 
 
访问团到阜平史家寨的军属家中进行访问
 
 
 
访问团首长到山头观看山上的梯田(一)
 
 
 
访问团首长到山头观看山上的梯田(二)
 
 
 
民兵训练演示埋雷
 
 
 
民兵训练
 
 
 
行  军
 
 
 
军区司今部办公室
 
 
 
军区司令部门口
 
 
 
当时边区政府所在地阜平史家寨
 
 
访问团带给老乡们两封慰问信,这是给大家发信之情形。
 
 
军区文工团技艺队在安平表演
 
 
副团长于力讲话
 
 
石家庄老区文工团杂技表演
 
 
 
用贷款买的驴、马、牛、骡等。
 
 
 
访问团的同志们要到山头上看老乡们用贷款新买来的牲畜。
 
 
 
老乡们把给领袖的信写好后,还要再念一念还有什么补充。
 
 
 
首长看贷款买的牲畜
 
 
 
阜平军属张金城老先生给毛主席赠送山桃木手杖
 
 
 
华北军区文工团技艺队表演走钢丝
 
 
 
阜平三区平阳民兵训练
 
 
 
访问团到安平给老乡们颁发毛主席题词
 
 
 
修复重建了被日寇烧毁的房子
 
 
 
开座谈会互相交换意见
 
 
 
访问团带头学习毛主席题词
 
 
 
老乡们组织乐队欢迎访问团
 
 
 
 
 
阜平城南花村群众热烈欢迎访问团
 
 
 
阜平城之一角

 
 
首页 | 党政 | 要闻 | 社会 | 财经 | 文旅 | 综艺 | 法制 | 军事 | 科普

全国重点综合信息门户网编审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唐山微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广告运营:锐金河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网法律服务咨询13831576769

主办:第一播报编审委员会   冀ICP备18013617号-1号 冀公网安备1302030200088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451号

首页   |   帮助

第一播报编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8013617号-1号
冀公网安备1302030200088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451号
本网法律服务咨询13831576769